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DDI)是指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的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动力学的改变。这种相互作用贯穿于药物开发的整个周期,从早期的体外筛选到最终的临床验证,目的是确保药物说明书中关于联合用药的建议科学合理。
如下总结了不同药物类型的DDI研究策略:
一、药物相互作用指导原则更新
二、代谢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评价
代谢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药物作为代谢酶底物:
非临床DDI研究中,药物作为代谢酶底物的研究是评估其代谢途径及潜在相互作用风险的核心环节。
在药物发现阶段(早期筛选),通过体外代谢模型(如肝微粒体、重组酶)初步评估药物是否为代谢酶底物,筛选潜在代谢途径。若发现药物高度依赖单一代谢酶(如CYP3A4),需在后续开发中重点监测相关DDI风险。
在临床前研究阶段(IND申报),系统性开展代谢酶表型研究,结合化学抑制法(如使用特异性抑制剂)和重组酶法,明确主要代谢酶亚型及其贡献率。若代谢是主要消除途径(贡献≥25%),需进一步评估其对代谢酶的依赖性,并预测临床DDI可能性。
下表总结了各监管机构的关键试验设计,并进行了对比总结,关于评价方法,尽管ICH M12允许选择一种方法进行评估,但在实践中,仅选择单一方法可能会引入实验偏差,从而导致不准确的结果。例如:如果仅采用重组酶法,可能因选择的重组酶亚型不够全面而遗漏某些潜在的代谢途径;如果仅采用化学抑制剂抑制法,可能存在对未知CYP酶潜在抑制作用的未观测偏差。因此,我们建议在后续申报实验中,同时开展化学抑制剂抑制法实验和重组酶代谢实验,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药物作为CYP酶抑制剂:
非临床DDI研究中,CYP酶抑制的评估是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石,贯穿整个药物研发周期。
在药物发现阶段(早期筛选),通过体外模型(如肝微粒体、重组CYP酶)初步筛选药物是否具有CYP抑制活性,优先排除高风险候选化合物。此阶段可采用单点法(Single-point法)进行高通量筛选,快速判断其抑制潜力。这种方法能够帮助研发团队在早期识别并淘汰潜在的高风险化合物,从而降低后续开发的风险。
在临床前研究阶段(IND申报),系统性评估药物对CYP酶的可逆性抑制(IC50或Ki测定)和时间依赖性抑制(IC50偏移倍数或kinact /KI测定)。例如,IC50法用于量化抑制强度,适合初步评估药物的抑制潜力;Ki法可提供更精准的参数,有助于预测临床DDI程度。如果药物对任一CYP酶的抑制强度(如IC50 ≤ 1.00 μM)可能引发临床风险,则需进一步借助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模型)预测其潜在的相互作用风险。
下表总结了各监管机构的关键试验设计,并进行了对比总结,关于IC50偏移实验,ICH M12特别强调了稀释法和非稀释法的适用场景:
在筛选阶段,稀释法可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因其体系中存在更高浓度的化合物,容易导致酶失活,适用于快速排除高风险化合物;
当化合物溶解度差或代谢不稳定时,则推荐使用非稀释法,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文献调研和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大多数化合物在两种测试体系中可以获得相同的结果,但非稀释法在准确性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我们建议在后续申报实验中优先采用非稀释法进行相关研究,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药物作为UGT酶抑制剂:
在非临床DDI研究中,评估UGT酶抑制潜力是确保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当药物代谢依赖于UGT酶或存在联合用药的可能性时,系统性地开展UGT酶抑制研究可以帮助预测潜在的DDI风险,并为临床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情况可能提示需要开展UGT酶抑制研究:
化学结构特征
如果候选药物具有与已知UGT抑制剂相似的化学结构特征(如黄酮类化合物),需重点关注其对UGT酶的抑制潜力。
主要代谢途径依赖UGT酶
若候选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依赖于UGT酶(贡献率≥25%),则需系统性评估其对UGT酶的抑制作用。这有助于了解药物暴露量是否可能因UGT酶活性的变化而显著增加或减少。
联合用药可能性
当候选药物可能与UGT酶底物(如他汀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等)联合使用时,需评估其对UGT酶的抑制潜力,以预测潜在的DDI风险。
在药物发现阶段(早期筛选)和临床前研究阶段(IND申报)的研究可参考“药物作为CYP酶抑制剂”部分的研究内容。
下表总结了各监管机构的关键试验设计,并进行了对比总结,对于UGT酶抑制研究,FDA和NMPA法规中均未提及,而ICH M12指出了如果葡萄糖醛酸化代谢是在研药物的主要消除途径,则建议在体外研究在研药物是否能够抑制UGT。研究的可能UGTs包括UGT1A1、1A4、1A9、2B7和2B15。
4.药物作为CYP酶诱导剂:
CYP酶诱导可能导致药物相互作用(DDI),显著影响合用药物的代谢和疗效,其重要性体现在如下方面:
诱导CYP酶(如CYP3A4、CYP1A2)会加速底物药物的代谢,导致其血药浓度降低、疗效丧失(如口服避孕药失效)。
可能增加毒性代谢产物的生成(如对乙酰氨基酚经CYP2E1代谢为肝毒性产物)。
a. CYP酶诱导研究的优先顺序
根据酶亚型的重要性、诱导机制及监管要求,研究顺序通常遵循以下优先级:
b. 分阶段研究策略
药物发现阶段(早期筛选)
体外初步筛选:使用人原代肝细胞或PXR/CAR/AhR系统,评估药物对CYP1A2、2B6、3A4的诱导潜力。若发现高风险信号(如mRNA诱导倍数≥2或相对阳性对照增加>20%),需进一步优化结构。
高通量方法:单点法快速筛选候选化合物,排除强诱导剂以减少后续开发风险。
临床前阶段(IND申报)
系统性评估:结合mRNA水平和酶活性测定,明确诱导作用的剂量依赖性和EC50值。例如,通过原代肝细胞模型验证核受体激活机制
动态模型应用:若体外数据提示潜在风险,需通过PBPK模型预测临床暴露量变化,指导首次人体试验设计。
下表总结了各监管机构的关键试验设计,FDA、NMPA和ICH的指导原则的关注重点是一致的,除了常见的CYP1A2,CYP2B6和CYP3A4以外,根据研究数据,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CYP2C介导的诱导作用。EMA指导原则从2013年尚未更新,没有提及CYP2C介导的药物诱导作用的评估要求。
结语
基于科学与知识的更新,指导原则每隔5-6年可能会有相应的更新,这对于我们的药物研发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会。有济医药DMPK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评估代谢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平台,并根据指导原则的最新要求持续更新、完善,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全方位的服务。